伺服位置控制特性及过象限误差
	                        
	                            
	                            发布于2022-12-02 09:44
	                            
	                                
	                                15
	                            
	                            
	                                
	                                2
	                            
	                            
	                            标签:伺服
	                        
	                     
	                    
	                        
	  位置环的稳态跟踪误差可以用稳态速度和位置环增益表示,计算公式如下:
	  E = V/Kp (19-1)
	  V = E*Kp (19-2)
	  Kp= V/E (19-3)
	  式中
	  E--跟踪误差;
	  V--稳态速度;
	  K,--位置环增益。
	  式(19-1)中位置跟踪误差与速度成正比,与位置环增益成反比。而调节的目的是为了减少位置跟踪误差,这也就是尽可能提高位置环增益的目的。
	  由于位置跟踪误差的单位是滞留脉冲数(无量纲),所以位置环增益的单位就是速度的单位,常用  rad/s表示。通常的位置环增益为5~150rad/s。
	  立置环调节的特点是以滞留脉冲(位置跟踪误差)作为调节输人量。以速度作为输出量,这是所有伺服系统的基本概念。
	  这是将位置误差表示为速度指令的形式。滞留脉冲本是位置误差,现在将其转化为新的速度指令,通过调节速度消除位置误差。
	  过象限误差 
	  1. 椭圆轨迹出现的原因 
	  各轴的机械特性不同,导致位置跟踪误差各不相同。使得坐标轴合成的轨迹发生畸变,如果各轴位置控制参数相同,则跟踪误差导致的轨迹畸变与速度相关,速度越快,跟踪误差就越大。在系统执行一个圆弧加工指令时,由于构成圆弧轨迹的2个坐标轴的跟踪误差不同,某个轴的跟踪误差较大,使得实际轨迹为椭圆。
	  如果椭圆为X轴(水平轴)为长轴,表明Y轴的跟踪误差较大,X轴走到了位而Y轴未到位。反之,如果椭圆为Y轴(垂直轴)为长轴,表明X轴的跟踪误差较大,Y轴走到了位而X轴未到位。
	  2.解决椭圆问题 
	  1)先尽量调整各轴的机械特性使其一致(质量、惯量、摩擦);
	  2)调整各轴的位置环增益、速度环增益使其匹配。先将速度环增益调得足够高,再调位置环增益。
	  3. 过象限误差出现的原因及调整方法 
	  过象限误差如图 19-2 所示。过象限误差是由于机械的原因使得某一轴在极低的速度下出现爬行,实际轨迹在圆弧象限转换处出现过象限凸起或向内凹人。
	  1)过象限误差的形成机理:过象限误差的形成源于传动系统过大的静摩擦系数。所以消除过象限误差的关键是调整传动系统的机械部件(如镶条),最大程度地降低静摩擦。如果没有良好的机械配合,不可能彻底消除过象限误差。
	  2)过象限误差的消除:
	  ①调整机械,使静摩擦因素降至最小;
	  ②提高各轴的速度环增益(越高越好,振动为止);
	  ③ 使用系统的摩擦补偿功能进行过象限误差补偿。
	
 
	  图 19-2 过象限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