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成培训网 技成学习APP 技成工具箱 技成企业服务

欢迎回到技成培训网

技成培训网

电工题库宝典

技成电工课堂

PLC练习题

技成PLC课堂

变频器故障查询

技成PLC学吧

伺服驱动故障查询

技成PLC网校

当前位置:技成首页 > 文章中心 > 行业快讯 > “机器人”能救“代工王”吗

“机器人”能救“代工王”吗

朱文健 发布于2012-10-25 09:15 148 0 标签:

●依靠低成本劳动力优势迅速崛起的“中国制造”,曾深刻改变了中国社会结构,如今积累了大量变化的社会结构正反过来影响“中国制造”的未来。


●如何平衡既有员工与技术革新之间的利益和关系,能否尽量实现各种技术升级与员工之间的和谐相处、平稳过渡,有一连串考验等着我们。


●主持人:本报记者 柳森


●嘉宾:苏勇(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系主任、教授)


解放观点:一段时间以来,拥有大陆员工超百万的富士康一直麻烦不断,其用工上的困扰似乎很难摆脱。此前,富士康总裁郭台铭已宣布“三年制造100万台机器人”计划。在您看来,用机器人替代工人,能为像富士康这样的“代工巨头”提供改变现状的可能吗?


苏勇:富士康今天遇到的困境,说它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并不为过。富士康宣布其机器人计划,它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技术改进和产能升级问题,而是富士康身上一系列问题的某种体现方式。


将近十年前,富士康就开始感觉到劳动力成本日益上涨的问题。今天回头来看,它一直以来的对策似乎就是“转移”。在不到两年时间里,富士康先后在郑州、成都建厂,目前在大陆累积的员工总量超过百万。当然,我们也一直看到富士康不断在改进自己的管理细节,但现在看来,大的问题出在它由来已久的发展模式。


解放观点:也就是说,您认为如果富士康不改变既有的发展模式,就算是“机器人”也救不了富士康。


苏勇:没错。虽然机器人集成了机械自动化领域的各种成果,但它的定位同样鲜明,是技术升级和管理升级的有机组成部分,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一种辅助手段。从德国、日本等机器人制造和应用大国的既有经验来看,机器人的技术局限跟它的技术优势一样不容忽视。目前在一般的企业里面,哪些领域适合以机器人代替人工,已有一些共识:


首先是一些危险性强的工种。比如,不适合人体直接去接触、操作、会产生有毒有害物质的工作,现在通常都倾向于以机器人代替人工。


其次是将工人从单调、重复性高的劳作中解放出来。工业心理学认为,如果让一个工人长期从事单一、重复的劳动的话,看上去似乎是越做越熟练、越熟练效率越高,但事实上,随着疲劳感的积聚,不仅工人对工作本身的厌恶感会上升、满意度会下降,连带其工作上的差错率也会不断上升。此时,如果正好有合适的机器人功能模块可以替代,一些企业很可能就会考虑以机器人代替人工。这类工作通常工序严谨、工作强度相对容易控制,这对于机器人而言就比较好实现,只要设定程序就可以完成。


为何现有机器人技术在汽车业的推广应用有代表性,主要就是基于以上两方面的原因。


就目前的观察而言,为何富士康宣布机器人计划后,业界普遍认为其进展速度似乎未达预期?这很有可能还是跟富士康所从事的电子产品加工业务有关。电子加工对工人熟练操控柔软电线和精密配件的能力有很高要求,如果是机器人,力度控制和精确定位都是问题。此外,消费类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很快,这就意味着机器人必须易于重新编程,企业则必须将由此产生的各种使用、维护、管理成本一一计算在内权衡利弊、合理统筹。由此就要说到影响企业采用机器人意愿的另一关键因素:降低成本并辅助企业管理效能整体提升。


解放观点:这让人联想到不少发达国家此前推广机器人技术的重要背景:人口结构变化、人工成本大幅上升、技术至上的社会文化环境。现在,我们是否也接近某个发展需求倒逼技术升级的拐点?


苏勇:我们现在遇到的问题恐怕更复杂一点。比如,由于产业升级需求带来的用工结构需求变化,新一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身心特点、工作价值观上的巨大转变,这两重因素相叠加,大概能解释现在愈演愈烈的一个现象:一边是不少技术含量层次较低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即便薪水不断上涨,也苦于招不到好管好用的工人;一边是一些对工人技术能力要求更高的企业,抱怨招不到足够优秀的高级技工。


正如依靠低成本劳动力优势迅速崛起的“中国制造”,曾深刻改变了中国社会结构一样,如今积累了大量变化的社会结构正反过来影响“中国制造”的未来。毕竟,成熟的机器人技术应用还是要以必要的精细化企业管理为依托。再聪明的机器暂时还无法做到像人那样会学习、懂变通、能创新,再高智能水平的机器人也需要人的管理、维护,不断适应人们新的生产与技术更新需求。


解放观点:鉴于富士康在业界的地位,它的机器人计划是否会带起一系列连锁效应?


苏勇:作为代工业界领导者的富士康提出机器人计划,多少还是会有一定的信号意义和示范意义的。虽然对富士康来说,它的选择更多源于对自身发展困境的反思。但需求催化技术革新,如果机器人在电子制造行业的成功案例增多,企业又能够在技术投资、使用、维护成本和人工成本等因素之间找到平衡,就很有可能成为行业中竞相尝试的一个选项,从而形成某种趋势。


机器人是否可能成为助力“中国制造”整体升级大势下的积极因素?严格来说,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制造业虽然可以通过技术改造实现程序化、机械化、自动化,但毕竟还有更多工作需要人去做,需要为人的更高福祉服务。这里的人,首先包括工厂的员工。任何企业的技术革新和整体效能提高终都要在组织管理模式上下功夫,企业也不是仅仅通过产品生产、技术革新就能在社会上立足,它有它的社会责任。


机器人大规模代替人工之后,如何平衡既有员工与技术革新之间的利益和关系,能否尽量实现各种技术升级与员工之间的和谐相处、平稳过渡,这背后有一连串考验等着我们。

若有收获,就点个赞吧!

文章来源于网络及文献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
分享到:

微信扫一扫分享

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最新课程 免费课程
PLC资料下载 电工电气资料下载
应用新秀
变频器故障代码查询APP
伺服故障代码查询APP
技成
手机APP
热门标签